主办:多伦多华语女权 @cnfeminismto [INS]

时间/地点:11月11日,多伦多公共图书馆

11月11日下午,我们和One Among Us在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举办了“想念逝去的华人跨儿”互动工作坊。本工作坊由Heng Wang计划和主持,并邀请了One Among Us的负责人Shu、创始人桂桂/Azalea、跨性别学者和Philosophia创始人PZH,和跨儿/酷儿心理咨询师Yi Jia作为嘉宾参与圆桌讨论。

活动以纪录片《二毛》的放映开始,这是一部在中国南方拍摄了17年的纪录片。主角李二毛是一名跨性别女性农民工,她经历了从指派性别为男性到女性的性别转变,面对了一系列绝望的境遇,最终导致她“detransition”并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对她在生与死中所受到的剥削和遗弃的深刻探讨。随后,嘉宾们进行了圆桌讨论和观众问答。

现场图片

圆桌讨论大纲

Shu和桂桂/Azalea

  1. 嘉宾自我介绍
  2. 创办OMU的朋友是如何认识彼此的?从成立到现在有主要成员的变动吗?
  3. 创办OMU以及注册非营利性组织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4. OMU所面向的主要受众是哪些?如何与尚在国内、旅居国外但不在多伦多的朋友产生联结?
  5. OMU是否遇到过一些关于档案化死亡(尤其是suicide的跨儿)的有关伦理的质疑?如何看待这些质疑?
  6. OMU认为纪念逝去的“我们中的一员”对跨儿以及仍有着较高抑郁和自杀率的2SLGBTQ+群体有着怎样的意义?
  7. OMU对自身的未来构想如何?

PZH

  1. 嘉宾自我介绍
  2. Trans in Academia!和OMU是怎样的关系?创办人之间是如何认识彼此的?
  3. Trans in Academia!的创办初衷是什么?
  4. Trans in Academia!的宣传平台有哪些?办过哪些活动?
  5. 如何看待跨儿研究在北美女性与性别研究乃至各人文社科中性别研究方向的位置?
  6. 作为定居北美的华人跨儿,我们在跨儿研究中的定位如何?有哪些研究方向或有趣但尚未实践的主意?
  7. Trans in Academia!对自身的未来构想如何?

Yi Jia

  1. 嘉宾自我介绍
  2. 作为跨儿/酷儿心理咨询师,在职业生涯中是否遇到过一些挫折和满足的时刻?
  3. 作为亚裔和华人的种族身份是如何影响你的心理咨询?(包括对自己也对来访者)
  4. 对“灵性”(spirituality)的研究和你所理解的跨儿身份和心理咨询的关系如何?
  5.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有关自伤和自杀的伦理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6. 对自身的未来构想如何?

讨论了作为移民的双重文化身份、同化与传统之间的两极分化。当有人用蔑视的态度讨论我们的文化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要抵制殖民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倾向。但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也有一些我们不认同的保守性的传统。

Yi Jia认为,跨性别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经历。作为一名跨儿心理治疗师,他承认我们这个群体作为跨性别者集体经历的创伤,我们都生活在恐跨的世界里。幸存者的负罪感是很真实很强烈的,他很感激能作为社群的一员。

他很高兴能共同讨论和反思内化的恐跨,以及跨性别作为一个集体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

他想说,跨儿的生命是美好的。没有多少人能在一生中活两次。

观众提问

  • 华人跨性别行动主义者如何思考“离散”(diaspora)“移民”(immigrant)“外籍之人”(expatriates)“流亡”(exile)等身份之间的张力?
  • 在华人跨儿行动主义中,如何思考特权与交叉性?
  • 作为华人跨儿,我们对生命(出生)和死亡有怎样不安分乃至激进的思考/反思?

阅读更多:

One Among Us & 那些秋叶

PZH的参考文献(本列表中许多作品Trans in Academia!后续都会翻译,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