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新星出版社授权女权学论发布试读章节。

拨开时代激变的迷雾,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出版

提到女性学者,你能说出几个名字?

即使在性别议题频上热搜的当下,为大众所熟悉的女性学者也屈指可数。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学术洪流的今天,这些站在思想前沿的学者们,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本月,新星出版社出版图书《开场:女性学者访谈》,本书为新京报书评周刊“女性学者访谈系列”图书的第一辑,与十一位投身于学术事业的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但都是该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

《开场》集结了十一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组成了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在性别研究和家庭社会学界享有盛誉,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学界情感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上野千鹤子,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日本性别研究代表人物。 

戴锦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大陆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理论、中国电影史论、文化研究的学者。

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曾在多所海外学府讲学并致力于学术合作。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2019 年 3 月向一百二十七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

……

无论是已经走进大众视野的学者,还是仍在聚光灯之外的学者,她们身处“大转折时代”,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和时代风向标,对于她们而言,女性主义带给她们的是什么?《开场》聚焦性别身份困境,对各位学者的思想脉络进行了回溯与整理,是一部献给同样有过困惑的读者的动人之作。

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谈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开场》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探讨不仅关于女性,也关于时代、关于个体的问题。

上野千鹤子一篇中,记者提到她关注领域中除“性别研究”外的另一个关键词: “老龄化”。事实上,作为当今日本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者之一,上野千鹤子从来就不只关注女性问题,她从女性主义出发,构建“家庭—市场”“生产方式—再生产方式”“父权制—资本制”的理论体系;世纪之交,年过五十的她开始研究照护问题,课题在她的研究生涯中不断地变化、拓展。

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文化战场的戴锦华从学术研究思路谈到现实世界的变迁,从与年轻一代的代沟聊到个体与结构性的问题,在关于生命的种种困惑与无解中,对于她来说最具神圣感所在,依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这些来自学者们的困惑、愤怒与失望,回顾、阐释与前瞻,也是每个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场》是一部关于女性与女性主义,关于时代,关于个人还能做些什么的警世与醒世之作。

聚焦女性学者的学思历程和研究立场,《开场》借由这些具体的、个人的,同时也是共同体一部分的经验与思考,对当下的性别问题、学术圈女性的状况做了脉络性的梳理与历史性的回顾。翻开《开场》,拨开时代激变的迷雾,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目录

点击链接可查看该部分试读;各链接为同一PDF文件。

  • 写在前面的话:她们走过的路
  • 霍克希尔德:社会学的“局外人”
    • Part 1  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写作
    • Part 2  未完成的革命: 情感社会学、女性主义与政治极化
  • 上野千鹤子:成为,上野千鹤子
  • 戴锦华:仍然在路上
  • 邓小南:选择宋史,选择以教师为天职
    • Part 1  学思历程:做学问与当老师
    • Part 2  性别身份、女性研究与代际传承
  • 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
    • Part 1  新闻学:理论与反思
    • Part 2  性别身份、女性境况与未来期许
  • 贺桂梅:重启人文学的思想力
    • Part 1  性别身份、性别研究与理论失忆
    • Part 2  新启蒙、现代化理论与人文学的想象力
    • Part 3  女性榜样、治学生活与学术抱负
  • 黄盈盈:一位研究“性” 的社会学家
    • Part 1  学思历程、理论与方法
    • Part 2  性别身份、性与社会议题
  • 梁鸿:写作是一种“自我搏斗”
    • Part 1  学术之路:从女性文学到梁庄书写
    • Part 2  非虚构写作:布满叙述“陷阱”的历险
    • Part 3  故乡:难以摆脱的情感结构
    • Part 4  “打工文学”与“小镇做题家”:警惕公共话语对群体的特殊化
  • 毛尖: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App
    • Part 1  学思历程、理论与方法
    • Part 2  影视剧研究
    • Part 3  专栏写作、性别身份与社会议题
  • 张莉:回到女性写作的发生现场
    • Part 1  学术历程、现代女性文学与历史现场
    • Part 2  性别观调查与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分野
    • Part 3  新生代作家、新女性写作与非虚构传统
  • 包慧怡:生活在中世纪的缮写室
    • Part 1  学术与制度
    • Part 2  语言与写作
    • Part 3  文学与公共
  • 参考文献
  • 索引

写在前面的话:她们走过的路(节选)

2021年7月,我们在新媒体发布了该系列的开篇文章。打头的是这样一段话:

无论是高校教席,还是学术成果发表,越往象牙塔的顶端走,女性的数量就越少。事实上,当一个女性决定从事学术事业,她所面临的限制无处不在:“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读书有什么用,女孩子总归要嫁人的⋯⋯”在高等教育阶段,诸如此类的声音试图阻止女性踏入科研大门。而当她们进入高校系统,生育、家务劳动等“天职”,则将她们挤出更多的机会之外⋯⋯

然而,即便不断遭遇贬抑与打压,我们依旧看到,越来越多女性投身学术志业,汇流进学术共同体。对她们来说,学术研究不仅是事业、爱好,更是体认自身,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更多女性学者被看见。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需要克服多少阻碍?是否存在属于女性的学术传统?在“重男轻女”的学术体制中,涉水前行的女性学者如何找到自我的参照?她们的同行者又是谁?

回头来看,这段话尽管真诚,却只讲出了故事的一半。这一半是基于我们对于选题的认识和有限的经验。而更重要的另一半,则是这些学者回馈给这个选题的:当她们投身学术,她们亦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贺桂梅的办公室,我还问过她另一个问题:“当你在青年时期接触了这些女性主义理论,再回过头看生活中女性的处境时,会感到愤怒吗?”她对我说:“当时肯定是有的,但我现在都差不多忘记了。其实我们之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无法对这样一种感性的、具身性的不平等体验做出解释,我最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因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将这些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类似的表述几乎出现在每个学者的采访中。相比于她们所经历的限制、歧视与不平等,真正给予她们力量的,的确是在学术中收获的自由。而自由,像福柯说的那样,不是说不受任何限制,而是在承认既有的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去改变那些偶然的、可以重新打开的地方。哪怕是裂开一个小口。

那么,不如让我们重新改写最初的发问: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获得了怎样的自由?她们用什么样的声音、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身为女性的身份和经验,如何与她们的研究、她们的生命相关联?她们又如何试图改变男性所开启的学术规范与标准?

写到这里,还需要交代一点。这一系列之所以是学者访谈,在于它主要聚焦的是她们的学思历程和她们所做的研究。人物经历当然重要,但就像波伏瓦始终坚持的说法,“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的思想”。

完成采写和编辑工作后,每次阅读这些采访,我的收获不尽相同。最早编订的时候,我曾感慨过“姜还是老的辣”,也惊叹于年轻学者所拥有的更丰富的知识结构与多元的视野,但一次次重返她们的历程之后,我意识到,更多时候,一个人的学术,正如一个人的写作,完全可能兼具优点和不足。

这本书也并不是为了“吹捧”她们,而是意在诚实地呈现这些学者不同的思想阶段,这些想法和她们生命之间的交织关系,她们和前辈之间的爱恨纠葛,无论你我是否认同她们的言论、她们的立场。

——

接下来,你将读到的十一篇采访文章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策划的年度选题——女性学者访谈系列。这些采访大部分完成于2021年,小部分则成稿于2022年。尽管每篇文章的结构不同,但大体上,你将读到三个部分:她们的研究、她们的历程与她们的观点。除了前文提到的初衷,我们还希望能借由这些具体的、个人的,同时也是共同体一部分的经验与思考,对当下的性别问题、学术圈女性的状况做一个脉络性的梳理与历史性的回顾。

我们邀请了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女性学者,有些是大众所熟知的,有些则在聚光灯之外。她们的经历很相似,也很不同。她们代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知识分子,对知识怀有热情,也曾经历困惑与挫折。她们的故事讲述了大部分现代女性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

受制于时间、语言以及突发状况,最终接受我们采访的学者包括(按代际与首字母排序):

40后:

  •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
  • 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50后:

  • 戴锦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 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60后:

  •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70后:

  •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80后:

  • 包慧怡(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最后,在和出版社编辑共同校订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曾不断反问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你,将会获得什么?

正如上野千鹤子在提及对她影响至深的女性学者时所说:“她们用不同于男性的语言表达女性的经历。正是因为有这样宝贵的女性话语在我们面前,它们才会成为我们的血与肉。语言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发明的,你必须从某个地方借用到它。当你从前人手中接过它以后,才能逐渐将它变成你自己的血与肉。”

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正如它所带给我的那样:我们回望她们走过的路,不仅因为那亦是我们的来路,也因为没有人可以从自身中发明自己,我们始终走在她们走过的路上。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必在“学者”前面加上“女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