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原副总编谢丽华1984年6月到中国妇女报社工作后,先后于1993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为农村妇女服务的《农家女百事通》月刊(下称后改名的《农家女》,亦指农家女机构);1996创办了为进城务工妇女服务的打工妹之家,这是北京’95世妇会后中国本土成立的第一批妇女NGO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专门为流动妇女服务与维权的NGO组织;1998年成立了农家女实用技术学校,学校根据农家女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如扫盲、实用技术等;2001成立了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除继续已有的工作外,开展了农村妇女参政能力建设、参与水资源管理、自杀预防和心理健康、儿童性侵害防治、农家女书社等项目。

2000-2013年,笔者参与了农家女机构的一些活动,主要是对《农家女》惠及人群和参与《农家女》项目人群的性别意识培训,见证了谢老师及其团队为促进性别平等、城乡平等所做的努力及为农家女赋权的成果。

“贴近妇女心窝子”的《农家女》杂志[1]

2003年1月10日,在《农家女》创刊十周年暨第二届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家女在发言中谈到个人经历和成就时,大都提到《农家女》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时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在讲话中说,听这些农家女的发言很“受教育”,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潘岳甚至说感到“惭愧”。

谢老师创办《农家女》,是想一改农村妇女有苦没处说的状况,办个“贴近农村妇女心窝子”的杂志。杂志编辑曾约我在该刊发过几篇小文,反映了谢老师的办刊初衷。如,《正确面对“离”与“合”》(2000年12期),该文是《农家女》针对农村妇女离婚难而开辟的“面对没无爱婚姻,合难,还是离难?”的讨论之三。《以人为本 以妇女为本——计划生育中的知情选择和男性参与》(2001年5期)一文,针对《农家女》反映的计生工作缺乏性别视角,强调计划生育贯彻“知情选择”、“男性参与”,是实现以人为本、以妇女为本宗旨的重要手段。《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村官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007年2期)一文,是应杂志社专门为女书记和女村长办的增刊《女村官》约稿而写。又如,《她最应该感谢的是她自己》(2009年5期)一文,说的是来自四川的打工妹、单亲妈妈朱小莉的故事:她在十年婚姻中付出了巨大心血和牺牲,却换来丈夫的背叛和家暴,最终选择了离婚。《农家女》刊发的朱小莉日记节选其中有一则:“2008年8月20日:给谢主编发了短信,告诉她我到成都市妇联办的家政班里学习。今天收到了谢主编的回信。她祝贺我勇敢地迈出了家门,并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另,《防范“熟人”性侵害,是保障女童身心健康的重要议题》(2009年7期)一文,是对《农家女》刊发的有关农村女童遭受性侵害文章的点评。

为办好《农家女》杂志,谢老师十分重视团队能力建设。笔者曾参与2001年4月《农家女》第5期通信员《性别与妇女发展》培训、同年12月《农家女》杂志社、项目中心、打工妹之家等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2004年12月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包括农家女学校,打工妹之家、中心工作人员、项目办公室人员)培训。在与农家女团队多个项目官员的合作中,见证了从《农家女》杂志到农家女机构,团队贡献功不可没,2019年11月28日谢老师在金种子颁奖会上的讲话对此表示了发自内心的感谢。

2001年4月《农家女》第5期通信员《性别与妇女发展》培训现场

打工妹之家及成就

进城务工的打工妹,人在城市、户口在农村,城乡两头管不着。谢老师成立打工妹之家的目的是为进城务工的农家女建立一个说话、维权平台。增进性别意识和维权意识,是赋权的初步。2000年7月底8月初,笔者应邀用两个半天为打工妹之家部分成员做性别意识培训;2002年5月,再做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参与者除打工妹之家成员外,还有作为志愿者的大学师生和项目官员等。2002年4月7日打工妹之家成立六周年暨维权小组成立大会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召开。

2000年8月6日,和部分参加培训的打工妹之家成员合影

1999-2004年,打工妹之家先后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1999)、《户籍制度和流动妇女——第二届全国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2001,会议成果对推进我们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建设都产生很大影响影响)、《非正规就业论坛:第三届全国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2004.10)

2011年打工妹之家成立了地丁花剧社,该草根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的都是家政女工自己的故事。打工妹自称为“地丁花”,那是一种贴着地皮生长的小花,春天在城乡随处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就像地丁花剧社社歌里唱的那样,“一簇簇,伸展着身躯,努力开放”。

地丁花长这样(网上图片)

2019年11月,谢老师在金种子颁奖会上的讲话提到,打工妹之家促进了两项制度的进步:一是原来规定子女户口只能跟母亲,现改为可跟父亲,使与城里人结婚的打工妹的孩子可以在城市落户;二是推进了家政工权益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了对家政工的保护,如规范家政工合同范本,涉及劳动时间、住宿条件及相应事情的处理等。据百度百科介绍,“农家女”从2002年开始呼吁政府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和就业证问题,促进政府将暂住证收费降低到5元,2004年取消了就业证。2004年“农家女”通过研讨会向政府呼吁关注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2005年“农家女”在多地调研基础上起草了《北京家政服务员权益保护条例》,2006年提交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

2020年11月25日,在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之际,橙雨伞编辑部整理的“全国性别暴力求助方式集合”(橙雨伞微信公号,2020.11.26),列举了包括官方机构、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以及社工组织在内的各地治理性别暴力的求助电话,其中,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打工妹之家名列其中。

农家女实用技术学校

地处北京昌平区的农家女实用技术学校,创办于1998年,这是国内第一个为西部和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和女青年提供免费培训的机构。学校先后在本校及湖北、河北、山西、宁夏、甘肃、贵州等地开设了扫盲班。笔者参与过在该校举办贫困地区妇女扫盲班及不同议题的性别培训。

2000年5月甘肃漳县扫盲班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 京津小组成员韩贺南老师在另一个班上做协作者
2001年4月在宁夏同心县学员的培训班上

农家女实用技术学校还开设了基层女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笔者参与的有2001年5月对天津市河北宝坻县村、乡、县三级妇联干部的《妇女参政与社会性别》培训,涉及村委会直选问题;2002年4月对河北青龙县乡镇干部《中国基层民主进程化参政中的妇女参政》培训;2003年11月对内蒙敖汉旗妇联干部《妇女参政能力建设》讲座;2007年4月对来自全国8省10县的县级妇联、民政等机构工作人员的妇女参政能力建设培训;2008年9月对农家女机构项目县《提高社会性别意识 促进农村妇女参政》培训,参与者以男性为主,包括项目县组织部、民政部、妇联等机构主要领导、女村官等。

陈虎:请投我一票:农村妇女参政议政培训班纪实(中国妇女报2002.04.13
2007年4月23日,来自全国8省10县的县级妇联/组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促进妇女参政培训
2007年10月18日迁安市乡级女人大代表参与式能力建设论坛

在全国各地开展为农村妇女赋权项目

《农家女》为农家女赋权,不仅在打工妹之家、农家女实用技术学校及利用中国妇女报社的空间在北京市内开展培训与活动,还走出北京,在全国各地开展旨在为妇女赋权的各类项目。

农村妇女生命危急干预和妇女心理健康项目

’95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把妇女与健康列为第三个重点关注领域,指出,“妇女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身心健康的标准”,并把精神健康包括在健康定义中:“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完全健康的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把自杀作为暴力和公共卫生问题提出治理方案,在2002年出版的第一部《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中,把暴力分为个人之间、集团之间和针对自身的暴力(自虐、自残、既遂和未遂的自杀)三种类型。报告提到:“据报道,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高于城市女性”。

新世纪初,媒体曾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出25%,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刘文宁《她们被冷落了太久》,中国妇女报》2003年1月22日二版),引起广泛关注。《农家女》在工作中也发现,农村妇女自杀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农村妇女自杀研究与干预项目,在《农家女》杂志开设了“她们为什么走上轻生之路”专栏;在各地调研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报告》(谢丽华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农村妇女生命危机干预手册》(2001)。2002年1月,首期“妇女健康、生命危机干预”培训班在河北正定召开,为项目实施培训骨干成员。同年8月和2003年10月,先后在河北正定、海兴、青龙成立了村级妇女健康支持小组,搭建了文娱队、图书阅览室等健康活动平台,并在北京和试点县乡多次举办培训。2004年5月底,三个试点县的30名妇女在北京农家女学校进行了期一周的培训。2006年开展的项目二期,加入了男性参与议题,在试点县乡开展了对男女村民的培训及相关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迁西县不是《农家女》的项目点,迁西妇联主席于桂新知道这个项目的意义,2007年10月邀请《农家女》团队到迁西做了一次培训。

2004年11月,农家女项目官员许容在河北青龙培训班讲课
2006年8月9日新乐、正定《男性参与生命危机干预项目》培训班现场
2006年8月22日青龙《男性参与生命危机干预项目》培训班现场

2006年12月16-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福特基金会合作项目《生殖健康与伦理学——中国大陆妇女自杀:社会、伦理、政策和法律问题专家研讨会》上,谢丽华老师以《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现象分析及社区干预模式探索》为题的发言,是对《农家女》农村妇女自杀干预项目的概括和反思。许容在会上介绍了农家女项目情况,本人提交了《“女强人”之死谁之过?——女博士自杀个案中的性别问题》。该会通过了农家女杂志社和与会机构共同推出的《加强对妇女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救援的行动建议》。据《农家女》2007年报,自杀干预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村自杀死亡人数从42降为0,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男女平等。2008年11月初,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第三届亚太会议授予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男女共同参与生命危机干预项目“亚太地区预防自杀优秀实践”奖。

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村务管理项目

妇女参与权力与决策,是’95世妇会《行动纲领》提出的十二个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农村妇女参与决策和村务管理,既是赋权途径,亦是赋权成果。《农家女》对农村妇女参政能力建设所做的工作,除前面提到的在北京农家女实用技术学校的培训外,笔者参与的有2007年7月在吉林梨树县对乡镇妇联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的妇女参政与社会性别培训者培训;同年11月在广东南雄市对副科以上现职妇女干部《促进农村妇女参政培》培训。

2007年7月,吉林梨树县乡镇妇联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 妇女参政与社会性别培训
2007年11月广东南雄妇女参政培训现场

随着农村男性外出打工者增多,妇女在村务管理中的作用凸显。为提升女村民的公民意识和性别意识及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实操能力,2005年7月“农家女”和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农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项目,涉及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年9月至11月,先后在北京农家女学校开办了唐山地区、遵化地区《农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培训班》,在甘肃靖远和皋兰、河北唐海县办培训班。2007年6月至9月,在新疆阿克苏、昌吉及长春、青铜峡、临河、重庆、昆明、成都等地开展了农村妇女参与灌溉管理骨干培训。

吴青老师在甘肃靖远农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培训班上
谢丽华老师在新疆阿克苏农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培训班上讲课
笔者在宁夏青铜峡农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培训班现场

从以下几个培训的班课表,可知培训内容及《农家女》开发的系列培训手册。

湖北随州儿童性侵治理项目

《农家女》为农家女赋权的同时,始终关注农村女童生存状况。’95世妇会《行动纲领》把女童列为12个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并特别指出“女童从生命最早期阶段起及在整个童年直到成年都受到歧视,包括对性别暴力、性剥削、性虐待等各类危害性的态度和行为。”

2011年1月,由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执行的“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女童性侵犯预防项目”在湖北随州开展,旨在通过联合当地妇联、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探索建立保护儿童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并联结家长、学校和社区,唤醒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性侵犯的预防意识,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及监护人、教师保护儿童的能力。项目对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监护人、教师、警察、医务工作者等人群进行了系列培训,编写了《农村中小学青春期教育读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开发了分年级的《教师手册》、《儿童手册》和《监护人》手册及《培训者指南》等系列教材。

笔者参与了该项目对警察的培训,目标是提升警察的责任意识、性别意识及应对能力,在遇到儿童性侵害报案时及时出警,处理过程中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女童性侵犯预防项目”结项暨儿童保护研讨会上,笔者以“社会性别意识在警察培训中的重要意义”为题发言。[2]

2013年5月,在北京798艺术区UCCA艺术影院举行的首届北京女性影展上,笔者应邀主持了参展影片《鸡蛋和石头》(该片是黄冀执导的关于农村女童遭遇性侵的故事,见新锐评公众号2020年6月17日荣维毅《鸡蛋和石头: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状况》)的观后讨论。谢丽华老师作为嘉宾,向观众介绍了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十几年来对农村妇女和女童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谈到关注女童性侵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强调传统文化对女童的污名是对弱者的二次伤害。农家女项目官员张新宇现场介绍了随州女童性侵害防治项目。

2013年5月随州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项目 警察培训现场
2013年12月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女童性侵犯预防项目”结项暨儿童保护研讨会

农家女书社

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开展的农家女书社项目,启动于2007年6月,至2012年7月底,相继成立了66家书社,分布在河北、山西、甘肃、河南、湖北、北京、四川、浙江、宁夏、安徽、广西、等省市自治区。书社目标是为农村妇女创建学习交流与文化活动平台,通过读书交流、技能培训、知识讲座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妇女的各种能力和自信心;探索妇女赋权与基层妇女组织创新发展模式。书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管理小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以达到自我赋权。书社活动包括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妇女运动会等;有的组织了种养殖讲座、亲子教育讲座、健康知识等各种讲座;有的成立了养猪、养牛、蛋鸡、果树、家织布等经济合作社。

2013年3月笔者应邀参加了农家女书社年终总结交流培训会,这是自书社项目启动以来,第四届培训交流会,参与者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70名个姐妹参加。笔者承担了家庭暴力防治培训,总目标是发挥农家女书社及书社骨干成员在防治家暴中的作用;具体目标是了解家暴相关知识,提高家暴防治的责任意识和实操能力;培训内容包括家暴及家暴干预相关知识、立场、态度和方法。

2013年3月农家女书社年终总结交流培训会现场

结语

创办于’95世妇会前的《农家女》杂志、在’95世妇会后发展壮大的农家女机构,所做工作都与中国农村妇女切身利益相关,涉及’95世妇会《行动纲领》的多个重点关注领域。笔者参与《农家女》的部分活动,虽然挂一漏万,也真实见证了《农家女》为农家女赋权的努力和成就。在纪念北京+25之际,应该好好说说《农家女》。

笔者认为,接地气、务实、行动力,是《农家女》为农家女赋权的主要特色。目前国内外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农村妇女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对谢丽华老师来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正如她在2019年11月28日金种子颁奖会上的讲话所说:只有到了城乡平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才能达到终点站。

作者荣维毅系性别理论及应用研究学者

首发微信公众号新锐评2020年12月20日


[1]谢丽华:(对农家女百事通杂志而言)我不是选举的,是任命的。要对妇女报负责。从非NGO到NGO转化,这两年作了一些工作,包括战略规划。重要的事自觉的精神。开始时的目标和现在不一样。杂志承担的使命太多,不能在市场运作,一打开,就是扶贫的形象。所以,我必须走进市场。项目这部分。个人说了算,效率很高,但也会失误,没有监督。刚开始可能对的多,因为刚创业,谨慎。后来容易武断,特别容易失误,在用人上,在项目决策上。权力下放,有一个人睡不这觉,让更多的人睡不这觉。有更多的人参与决策。监督重要,也成立了董事会,不参加决策,我因为是负责执行的,所以不能当董事长。三四年后改选。过去别人说农家女是我的孩子,现在,听到这个,我不舒服了,我的孩子只有我疼,现在,它是一个机构,应该可持续发展,核心组共同决策。做的过程中,都成长了。当我离开时,这个机构就健全了、成熟了。过去决策,哪儿给钱就做,现在,要在6项目标之内,才做。做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北京)会议记录,会务组,2001。

[2]在一元公社举行的双月论坛(主题:美国警察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的经验分享)上和陈珊珊谈农家女在湖北隋州留守女童性侵害的项目。已经给教师、学生做了培训,效果很好,特别是对教师的培训。下一步准备对警察、医务工作者培训,找我就是谈对警察的培训。初步决定去随州对警察搞一个座谈,也要了解妇女、女童对警察干预的需求。——维毅2012.03.20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