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条新闻引起广泛关注:Feminism “女权主义” 当选英文韦氏词典2017年度词。年度词是通过对网上词条被读者查阅量的统计选出的。今年对“女权主义”一词的查阅量超过2016年对该词查阅量的百分之七十,高居所有被查阅词次数之首,查阅的几次高峰和美国的一些事件或报道相关。一月份华盛顿和全球各地的妇女大游行就导致读者对“女权主义”一词的极大兴趣。以后的高峰还与好莱坞新电影对女英雄的表现以及媒体对许多妇女指控权势人物性骚扰的报道相连。毫无疑问,2017年英语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使公众切身感受到女权主义的影响,或是希望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这个词的定义。

Feminism 在20世纪初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当时有多种译法,反映出中国知识界对这个词的不同认知以及翻译的不同语境和译者的不同学术背景。“女权主义”、“女子主义”、“妇女主义”、“女性主义”、或音译“费姆涅士姆”等等在不同的译作和写作中都出现过。由于“男女平权”一词在晚清即出现,是对英文“sexual equality”的翻译,所以当feminism 一词流传到中文世界,需要一个中文对应词时,“女权主义”这个译词显然是对“男女平权”概念的延续,最容易让知识界理解,所以使用频率最高。尤其是五四运动期间女学生在全国范围发起的“女权运动”,更让“女权主义”这个译词进入主流话语,成为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的一个词语。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对“女权主义”做过宣传。而在他们之前,国父孙中山也表达过对“女权”的支持,更早些的晚清革命者金天翮在他发表于1903年的《女界钟》里就喊出了,“民权与女权,如蝉联附萼,而生不可遏抑也。”总之,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男性精英以热情拥抱“女权”来表达他们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男尊女卑社会性别秩序的摒弃,来彰显他们前卫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作为feminism的译词流行起来。这个历史背景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89年以后中国政治文化对声张“权利”或是要求“权力”的表达高度敏感;二是80年代知识精英对毛泽东时期男女平等政策的批判和对“男女有别”的呼唤导致了中国主流社会性别话语的急剧变化,做有“女性味”的女人成为对中国女人的新的性别规范。部分文学界女知识分子虽然认同女权主义基本原则,却有意识地选择“软性”的译词“女性主义”来避免显得锋芒毕露。在“女性味”社会性别话语上升为主宰话语的背景中,“女性主义”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理解。既可作为feminism 的对应词,也可被理解为“赞同女性味的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译词始终被积极参与推进男女平等的各种实践项目的行动者所拥戴。有意思的是,在“女性味”话语占上风时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中,许多女青年对“女性味”话语的归训束缚极其反感,对拥抱“女权主义”这个译词极少顾虑。在她们的清醒选择和拥戴下,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女权主义”作为feminism 的译词更为广泛地流通起来,并在中文网络上成为争议很大的一个词。

王政 写于2017年12月13日

*****

附录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在此重发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密西根大学媒体部门对王政教授的访谈。原文地址(2017年3月6日)

发表评论